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07.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07.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y 19, 2008

「大玩流行:時尚設計師vs. 民俗藝術家」展

二十世紀以來,單一形態的藝術表現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人對美感的追求,跨界合作豐富了創作的內涵,也激盪出許多獨特的想像。在這樣的趨勢下,時尚設計大量從民間藝術中擷取靈感,將庶民文化的元素融入時尚,打破了通俗與精品的界線,也將時尚的美感實踐發揮到極致。今日,觀者可以看到許多時裝設計師不斷從民俗圖像中擷取靈感,成為每一季產品系列的設計元素,因此當我們在欣賞時裝設計的同時,也常會透過文化或是傳統藝術的角度來詮釋現代服飾的意義。然而有別於時尚設計師對民俗圖騰的鍾愛,民俗創作者對時尚的態度卻格外讓人好奇,我們不免想問,民俗藝術家眼中的時尚是什麼?時尚與流行有可能匯入傳統文化,成為民俗藝術的一部分嗎?

為了探討民俗與時尚的關係,一窺民俗藝術對流行文化的詮釋觀點,由《VOGUE》雜誌規劃舉辦的「大玩(ㄨㄢ、)流行:時尚設計師vs. 民俗藝術家」展,試圖顛覆了以往觀看時裝設計的單線邏輯,以反向思考的角度,經由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來重新演繹西方的時裝設計。本展所邀請的八位傳統民俗藝術家,從剪紙、布袋戲、蘇繡、青花瓷等技藝出發,描塑現今歐美經典品牌設計師的肖像;並透過攝影師林添福的影像,交錯東西時空,變向置位民俗與時尚,讓觀者可以看見民間藝術是如何理解、再現流行時尚的符碼。本展展名「大玩(ㄨㄢ、)時尚」取其諧音「腕」,意在品玩時尚的方法;時尚的樂趣在於它無規則的限制,性別可以倒錯、媒材可以混搭;而同樣的,它也同時可以被民俗藝術所品玩、解構,透過這樣的玩法,創意將無限倍增,也間接匯流了東西文化,碰撞出傳統文化與時尚設計的火花。

設計師為一個品牌的靈魂,而其本身的個性與設計風格將左右品牌的走向與發展,而民俗藝術家則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為傳統手工藝注入新生命,因此我們試圖透過民俗藝術家對時尚設計師的理解,建立彼此對話的可能。迪奧(Dior)設計師約翰‧加里雅諾(John Galliano)戲劇化的個性,與布袋戲所呈現的戲劇張力不謀而合;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設計師馬克.耶卡伯(Marc Jacobs)將其對生活的態度融入每季系列中,雅痞與街頭韻味相乘,而他所散發的知青氣息,與秀麗雅緻、以藍白為寫意的青花瓷器頗為相似。而以精、細、雅、潔的工法聞名的蘇繡,則選擇詮釋思琳(Celine)甫上任設計師伊凡娜‧歐瑪茲克(Ivana Omazic)注重材質與細節設計的典雅風格,並找來十萬繡娘中唯一的繡男沈德龍,以其西洋繪畫的背景,將觀念與技法融入刺繡中,使作品更添靈氣與立體感。

近十年,西方藝術吹起濃濃的中國風(Chinoiserie),1997年適逢香港回歸,加速了東方文化在西方帝國主義中隱含的異國情調激素,為當時的時尚圈注入一股新的思潮;克麗絲汀‧迪奧(Christrian Dior)以半透明的斜裁刺繡長衫和綴滿流蘇的改良式旗袍,開啟二十世紀末西方女人對神祕東方服飾的愛戀。而後范倫鐵諾(Valentino)將中國結繫在腰間、環於手腕;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使用大量的中國金、香奈兒(Chanel)誇張的珠寶綴飾等承先啟後的接續這股中國風。十年間民俗元素對西方時尚的影響不僅在形式上,也引發一股異國文化的探索風潮,2008年趁北京奧運之風,時尚界的東方熱潮將持續蔓延,而在這同時,變位的易主關係也在此次展覽中,透過東方傳統技藝解構、詮釋西方時尚的途徑,提供觀者一個別於過往的欣賞角度,重新定位東方與西方跨越世紀後的時尚美學。流行時尚與民俗工藝,看似不同領域的藝術派別,在互相滋養的匯流中,也「玩」出新的火花,呈現另一種東西交融的後現代美學的可能。

Monday, February 11, 2008

《美麗佳人》專題



電影是了解一個地區文化習俗最快速的媒介,壁壘分明的東西文化,也早透過這樣的形式產生交流與影響。從早期黑澤明、侯孝賢、蔡明亮等大師靠著獨特的個人風格影響西方藝術電影到現在動作武術的席捲風潮,對西方來說,這股東方熱已成為他們,特別是好萊塢,面臨山窮水盡時的解救之道。

Monday, February 4, 2008

《美麗佳人》專題



所謂的設計是將日常生活的經驗美感化,實踐人們對於生活上的感動。在這一波東方熱的浪潮下,別於繁瑣的簡約設計,東方氛圍早成為西方借取的一項重要設計元素。翻開設計史,二十世紀初以來,許多歐美建築師深受日式建築的影響; 美國建築史上最重要的大師Frank Lloyd Wright本身便是位日本版畫的收藏家,他所設計的帝國飯店(Imperial Hotel)就受到日式建築開放性的空間與日本版畫的影響,而成為歷史上的經典名作。

何侯設計的何以立說:「對西方而言,他們必須在繁複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下找尋不同的創作靈感;而此時東方所代表簡單線條的明式傢具與日式禪風便成為他們吸取的靈感來源。」九零年代初期,極簡風開始盛行,英國極簡代表大師 John Pawson便曾說京都的桂離宮和希臘神殿是最經典的兩大建築,可見當時東方自由的空間感早已影響了西方設計。John Pawson所代表的極簡風在於對原料使用上的堅持,粗糙的寬板原木,刻意留下不平滑的表面,呈現一種簡單中帶有不完美的原始。而這樣的設計便影響著現在台灣火紅的Armani Casa

開放的空間與俐落的線條設計是Armani Casa給人的第一印象。而這種舒適的休閒感,也可從東南亞的大型渡假村中看見不少影子。Armani Casa成功地將都會與休閒結合,讓人在繁忙工作後,仍可享受簡單優閒的居家生活,而這正是東方帶出所謂異國情調下的新生活方式。

除了設計工法與材料上的吸取外,近十年炒起的中國熱也大大影響設計產業的走向。成功靠著行銷手法打入歐洲市場的法藍瓷,便是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設計的最佳示範。從海外紅回台灣的FRANZ,將中國傳統瓷器配上創意的蓮花、鯉魚設計,改寫了歐洲名窯獨霸天下的歷史。而與故宮聯手合作,將郎世寧的桃花延伸出桃花雙燕的新品,讓典藏畫作跳出展示框,走入生活,更是創意生活美學的一種實踐。

另一位在義大利一砲而紅的日本設計師喜多俊之,以人性為出發點的設計,結合東方文化和原野風情,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西方實用生活。喜多俊之想像力十足的創意執行,除了實用性強,也要求創作物品給空間最適當的感覺。1981年替Cassina設計的wink椅,米老鼠耳朵造型的靠枕與符合人體的S曲線,充分展現喜多俊之帶點孩子氣的設計與人性化機能,而成為歐洲最著名的亞裔設計師之一。

問何以立當西方成功地將東方元素運用而發展更精緻的設計時,身處東方文化傳統的我們該如何定位?他笑著說:「與其劃分出誰吸取誰不如討論西方如何看出東方的不同,而我們又能從自身中發掘出什麼?」當歷史的曲線走到不同頂端時,很容易發現與自己不同的文化發展。如同喜多俊之的設計哲學:將歐洲工業設計與自己國家被遺忘的前人智慧結合,並重新演繹。西方在”繁”中看到東方的”簡”,而立足在同一曲線上的我們,應該學習的也許是如何看到自己的文化並抽離,自我的異國化與提升,相信會是這波東方熱下我們所得到最大的收穫。


Y ChairY字椅又名 Wishbone Chair叉骨椅,是由丹麥設計大師Hans J. Wegner1949年所設計的經典作品。 主要的設計概念來自明朝的太師椅,是第一個以東方元素為概念而設計的傢具。以蒸氣的方法壓出背部的線條,原始不上漆的木材質,搭配紙織的座墊。Wegner融合了神祕的東方風味與斯堪地那維亞的木工技法,創作出這張流傳半個世紀的經典設計。


Suwam
帶領泰國傢具打入歐美市場的Suwam,採用布袋蓮製成的編織手工傢具,正好搭上近十年歐美吹起的環保風而蔚為流行。本來是十大害草之一的布袋蓮,每年都要花大筆經費來清除,但在政府與Suwam的臨機一動下,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也延發出具有熱帶風情的傢具設計。

Alessi
向來以人性化設計為出發的義大利品牌Alessi,總能讓人驚嘆生活中美好與新奇。這次和故宮合作推出的小公仔,透過現代符號傳達古典藝術。結合新與舊、東與西、想像與回憶的元素,讓Alessi開創一個新的文化視野與設計領域。